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研学网

首页 > 专家智库 > 正文

守护老根 催生新枝

——复旦大学改革的逻辑

金力  2025-03-31 10:58: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充分酝酿  接续改革

日前,复旦大学发布系统化改革方案,这是全校上下历时两年、经过三轮充分“酝酿”的成果,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复旦大学推出的第三轮重大改革举措,可以称之为复旦大学新世纪改革3.0版。

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百年复旦拥有卓越的学术实力、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享誉海内外。面对时代与科技的挑战,复旦大学没有故步自封,一直求新谋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进行了两轮重大的改革。

以2005年百周年校庆为契机,复旦大学推出新世纪改革1.0版方案,核心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大力拓展师生视野,致力于培养更具批判性思维的时代新人。

2016年,复旦大学在上述改革举措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世纪改革2.0版方案,聚焦“2+X”本科培养体系建设,重点是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架,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革故鼎新  勇担使命

我们推出新世纪改革3.0版方案是出于“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中央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现在距离实现这个目标只有约10年。责任如磐、使命在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锐意改革,以只争朝夕、风雨兼程的拼搏精神,才能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我们推出新世纪改革3.0版方案是响应党和国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逻辑。通过审视前两轮改革成效,我们深入反思办学中仍然存在的弊端。比如,虽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为照顾教师工作量“因人设课”,而不是“因课聘人”的情况。这些弊端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的严重制约因素,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改变。

我们推出新世纪改革3.0版方案是更好适应变化、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人们面前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起世界科技创新、学术创新的范式发生巨变。中国的大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顺应趋势,切实改变以往“摊大饼”“拼指标”的老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才能更好完成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任务。

聚焦重点  协同推进

202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的关键词是“改革·破局”。今年的工作,要从25年超长周期、10年长周期、3年短周期去看待和部署。

所谓25年超长周期,复旦大学站在第三个甲子起点上,要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顶尖行列。所谓10年长周期,复旦大学决心积十年之功,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让复旦学生拥有持续创新的动能和韧性,成长为各行各业领军人才。所谓3年短周期,复旦大学将按照“一年破局、三年成型、五年成势”改革路径,使改革在3年内成型,今年是复旦大学本轮改革重大举措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力开好局、起好步。

复旦大学的改革是系统性工程,内容包括教育教学、人事制度、新工科、创新成果转化、校园更新等,而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是重中之重,课程改革则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和难点所在。为此,我们重新审视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压缩课程数量,消减重复内容并做好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衔接等。对上述改革,复旦大学已进行了两年三轮大讨论,获得了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凝聚了全校的改革共识。

四轮驱动  促进转型

回顾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复旦大学曾迎来两次办学格局和学科拓展的大发展机遇:一是于1952年进行的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由此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二是于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形成文理医三足鼎立格局,复旦大学由此完成了向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跃迁。

当前,以新工科崛起与融合创新为标志,复旦大学迎来第三次大发展机遇: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加速向创新型大学转型。2024年,复旦大学确定了“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学科专业调整方针,大力促进各学科板块找准自己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建设创新型大学发挥支撑作用。

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在发展新工科方面,复旦大学与传统工科强校相比,虽然存在“短板”,但是也有后发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可以更好支撑新工科构建和形成“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转化为高技术核心竞争力。传统工科面临向新工科转型发展的问题,我们没有传统工科院校在这方面的历史包袱,面对相关学科和专业上关、停、并、转、减的压力和挑战更小。此外,复旦大学一直以来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崇尚创新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为“新工科”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科是复旦大学的旗帜和传统优势,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老根”,不能也不会动摇。在系统化改革方案中,文科作为我们的优势学科、高峰学科,不仅不会被缩减,而且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转型升级为“新文科”,即直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让“老根”更加枝繁叶茂。

复旦人要“思考大问题、构建大视野、砥砺大情怀”。我们坚信,所有复旦人,无论文理医工,都要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都要有追求卓越的灵魂。每名复旦人包括理工医科学生,都要有人文情怀;每一名复旦学生特别是文科同学,都要有科学精神。实际上,复旦大学的学生向来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透着一种“松弛感”。这与我们“卓越而有趣”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相辅相成,两者都是复旦大学创新沃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面向2025年本科新生,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大学本科该级的30%,并且项目的内涵和模式实现了转型升级。在适度调整传统文科的招生数的同时,我们大幅增加了“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使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复旦大学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我们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不断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把复旦大学文科的品牌进一步擦亮、优势进一步巩固。

打破壁垒  实现融通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培养“干细胞式”人才。顾名思义,这类人才像人体干细胞一样极富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保持强大的自我更新和破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促进学以致用,我们将把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从“专业”变为“项目”,学生可以按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项目,瞄准将来要进入的领域和要解决的问题,构建知识结构,把探究兴趣、发展方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融通”是复旦大学新世纪改革3.0版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我们着力推进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和产学研融通,以此推动教育教学全面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推动复旦大学向创新型大学转型,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多元融通方面,我们打通专业壁垒,采用“2+X+Y”模式,搭建学生培养的“立交桥”,赋予他们自主个性化发展的权利和能力:“2”是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X”是多元发展路径,“Y”是融合创新能力。

在本研融通方面,我们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推行全校一套课程体系,同一门课标注1—8级难度,杜绝本科与硕博课程的重复现象,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实现本研融通的多种模式:基础学科学术导向的本博类培养项目;专业导向的本—专硕—专博类培养项目;交叉融合的本硕博类项目,如本科双学位项目、学科博士+AI硕士项目等;前三类项目之间转换的“立交桥”模式。

在招培用融通方面,我们将招生、培养、就业这三者紧密结合,确保教育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比如,在制定2024年本科生招生计划时,复旦大学适度降低了文科生招生数量,这是我们适应高考文科生源减少,某些曾经热门文科专业遇冷、社会需求减少而主动进行的调整。

在产学研融通方面,我们大力促进产业、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致力于打通“从0到10”的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复旦大学更具颠覆性、创新性的成果进行市场成熟度赋能,提升创新科技成果的市场认可度、转化价值和可落地性。今年3月,复旦大学宣布一次性成立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未来信息等6个创新学院。通过成立这些创新学院,复旦大学将加速打造“新工科”的进程,也将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场景,更好推动产学研高效融通。

改革人事  筑牢基座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要核心内容。人事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被视为高校改革的基座,对于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并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大学管理水平、完善治理结构等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复旦大学从今年开始将调整教师“双一流”绩效分配比例,把教学和科研之间的1∶1,调整为2∶1,同时,推进“准聘—长聘制”评价考核改革并使其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耦合,协同发力。

“准聘—长聘制”背后有两个基本逻辑:一是校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把优秀的人才留下来,在追求质量的同时控制好数量;二是为优秀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稳定保障,让其安心研究更深、更好、更难的学术问题。

推进“准聘—长聘制”评价考核改革,必须解决长聘后的“躺平”问题,构建更好培育和激励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鉴于此,我们确定复旦大学深化“准聘—长聘制”评价考核改革的方针:一是选优,把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来,实现师资队伍水平和质量的“奋力一跳”;二是育优,促进年轻师资更好更快成长;三是提质,引导教师群体安心做更高水平科研、培养更高质量人才;四是增效,让进入长聘的优秀人才继续追求卓越,拒绝“躺平”;五是赋能,把促进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结合起来,避免过多关注教师个人业绩而忽略有组织科研,对其支撑不足。

从狭义看,复旦大学推进“准聘—长聘制”评价考核改革是充分发挥人事工作的基座功能。相关制度设计包括三个基本部分:一是按教研、研究和教学三个系列,实施教师分类管理;二是按助理教授、准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长聘教授、特聘教授、首席教授,构建准聘—长聘教职体系;三是以年薪制为核心,推进薪酬体系改革。

从广义看,复旦大学深化“准聘—长聘制”人事改革是为实施“大人才”战略构建制度性基座,致力于在以下诸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与战略性人才引育紧密结合。长聘体系的核心不是“非升即走”,而是选拔最具内驱动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既要给予长期的职业安全感,让优秀教师潜心教学、立德树人、自由探索,从事长周期、原创性研究;又要给予持续的激励,助推教师队伍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二是进一步突出教书育人导向。坚持以长聘制改革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改革之间的耦合互动。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工作量,完善对于课时量不达标教师的处理机制;优化“双一流”绩效中的育人和科研绩效配比,强化师德和教育教学要求,多元计算育人贡献度。

三是建立兼顾学科特点的晋升评价体系。以同行评议、对标评价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所侧重,如文科注重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理科注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等,新工科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导向,医科注重医教研深度融合。

四是为卓越创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与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建设、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革、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制度优化的衔接耦合。

“准聘—长聘制”不是复旦大学“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全体教师职业发展的主渠道,将对每名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而深刻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准聘—长聘制”评价考核改革过程中,学校层面将充分尊重各学科自主权和特殊性,做好整体设计和政策托底,把主体责任、主导权力等交给院系层面,由各院系在内部充分沟通和研讨基础上,形成广泛共识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依照程序和规定扎实推进。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由本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李泓冰、姜泓冰根据口述整理)

 

中国教育学会与人民日报合作推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