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研学网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归来——一场跨越6000余里的南水北调主题实践教育

  2024-05-09 15:02:10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从北京接上一杯南水北调而来的自来水,跨越三千里来到湖北丹江口水库;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取上水样,沿长江顺流而下,来到长江运河交汇处江苏扬州;再从江都水利枢纽提取水样,并在这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原点实现三水交汇……

这是一杯水环行中国的“溯源之旅”,也是一群少年对话山河的“文明之旅”。五一前夕,一场跨越半个中国的研学之旅让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内心久久激荡。在这场“大国重器智领新未来 饮水思源慧聚新征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中,他们饮水思源、以水为缘,跟着一杯水走遍南水北调东和中线,在行走中对话山河,触摸大国重器,共续血脉情缘,感受文化魅力。

一场行走在大地上的手拉手科学实践课程何以串联不同时空?如何融通科技人文?怎样勾连山川河岳?……让我们跟随团队步伐,看研学活动如何在多元融合中守好教育本味。

因水结缘,跨越时空与山河对话

碧水澄澈,青山逶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丹江口水库水天相接,绿洲点点。

第一次站在碧波浩荡的水库大坝上,北京市枫丹实验小学学生孙昊博难掩内心激动。7个小时前,他从家里出发前特地接上一瓶自来水。在三年级的课本上,他第一次知道,北京的饮用水相当一部分来自这里。此刻,带着一瓶水回家,更是一场感恩之旅。

“南北往返6000余里,这是一段多么波澜壮阔的旅程!”同样感慨的还有六年级学生张沛阳,他的毕业课题“探寻丹江口大坝”马上就要答辩。此刻站在坝顶,他的内心更加激动。

“丹江口大坝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早在来湖北的高铁上,他就滔滔不绝地向同学们介绍起此次行程的首站。

“丹江口大坝由挡水泄洪主坝体、电站建筑物、升船机系统、引水渠道等部分组成。坝体总长3442米;坝顶高程176.6米,正常蓄水位170米,正常蓄水位库容290.5亿立方米……”带队辅导员刘立璞老师的讲解,让很多同学惊叹不已。

“绿水青山是最好的教材!研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对话山河。”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校长亓刚介绍说,“学校坚持‘学生影响学生,心灵触碰心灵’的理念,结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设计,通过参观走访、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完成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山河画卷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科学知识。”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中、东线一期工程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北调的南水保障了受水区群众的饮水安全,促进了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支撑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了利用好这幅壮阔的山河画卷,此次研学活动以水媒,串联起北京、湖北、江苏三个省市近20个节点,学校联合丹江口市蒿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设计了科技筑梦、古今对话、运河漫游、寻迹非遗等10余个主题。

手牵手跨越千山万水。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两所学校“手拉手主题研学”的设计。早在2018年,枫丹实验小学校便与蒿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了教育教学交流合作。“这几天我都没有睡好觉,总想着他们早点来,一起去研学。”来自丹江口蒿坪镇六年级刘子研同学非常期待北京新朋友的到来。

“在过去六年中,由枫丹实验小学发起的‘小小科学家 筑梦丹江口’手拉手系列主题科学实践活动,让师生们得到了多方面的成长,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蒿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王群说。

今年是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如何通过实践科学课程和主题教育,把这两件大事和学生的成长链接?

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也是此次研学活动的终点。在结营仪式上,来自北京、湖北和江苏的三地学生,分别将三地采取的水样汇聚在一起,完成三水融汇,将活动推向高潮。

“这是跨越空间的三水融合,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融合。”作为指导教师,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刘怀玉见证了这场仪式。在他看来,“三水”分别取自南水北调北端点北京、中线南端点丹江口,以及东线源头江都。“这种山河呼应代表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文明联结,必将根植在学生内心深处。”

智者乐水,激荡奔涌识大国重器

机器轰鸣、叶轮飞旋、江水浩荡……站在位于江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同学们被宏伟的水利工程深深震撼。每年,150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输出,润苏北、济齐鲁,一路北上,最终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

“因我国东部地势北高南低,由长江往北送水,需克服近40米的落差。怎样将百亿吨水提到10层楼高?”研学现场,刘怀玉的提问让很多同学挠起了头。

“我们让长江水‘爬着楼梯’去北方。”刘怀玉解释说,中国工程师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以逐级提水的方式,让一江清水送往了北方。整个东线工程输水干线长1156公里,提水总高度为65米,全线建设了13个抽水梯级,计划新建大型泵站51座,其中一期工程计划新建泵站21座……

听完讲解,再次触摸一排排直径数米的硕大机组,在现场情境式感受中,科研报国的种子已经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

大国重器智领新未来!正是此次研学活动的主题之一。

农业考察、科技筑梦、工程智慧……打开研学手册,科技是贯穿此次研学的关键词。活动通过STEM教育,让孩子们用脚步、用双手、用大脑,感受发现水韵中折射的科技之光。

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孩子们探知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可持续性,认知现代育苗技术,了解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在丹江口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孩子们学习水质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在南水北调源头泵站,孩子们亲眼见证大国重器的独特魅力……

此次研学还邀请到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的吴杰,为孩子们做了题为《相聚丹江口 共筑航天梦》的互动分享,并和大家共同绘画。研学期间,孩子们的梦想画作还将作为“万人共绘航天梦”的首批作品亮相中国航天日主展会。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不仅体现在研学过程中,更伴随在研学课程外。在数字化赋能下,本次研学真正成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抓手。参与学生通过“研学大运河”云平台,实现全过程陪伴和赋能,并做到学习过程有记录,学习结果可视化,研学报告可分享。

从地上江河到九天银河,在研学中梦想推动梦想,孩子们的思绪飞向更广阔的空间。

以水为媒,行走思政育家国情怀

“小满他爸啊,我们家要搬了,以前你建的那个抽水站,要把咱这长江水送得更远,说是要到山东、天津去……”这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思政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研学期间,孩子们走进高校,感受大学氛围,与大学生一起观看话剧。

该剧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建设为题,通过重温三江营的红色记忆,带领大家回顾一代代水利工程建设者接棒前行的感人事迹,传递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高质量研学项目,需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丹江口市教育局局长孔繁盛认为,南水北调本身是一个大型的思政课堂,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提供了宽广的社会课堂和实践平台。

为了更好树立孩子们的家国担当,此次研学活动,设置了多种主题的思政教育场景。跟着话剧感受“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走进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体验文明传承的力量……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都能激荡起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此次研学活动,还特地设置了一场感恩课程。孩子们来到位于大运河边的朱自清纪念馆,并拍摄一幅父母背影的照片。

“带上背影听《背影》的故事。孩子们触动很大。”带队老师邢爱连介绍说,每一幅背影都将作为特别的礼物,被朱自清纪念馆收藏,从而完成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立德树人在课堂、在舞台、在脚下,也在味蕾间绽放。在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孩子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思政大餐——亲手烹制一份“扬州炒饭”。在该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不少孩子第一次走上灶台,从配料,到温锅,再到颠勺,孩子们体验各种操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份“扬州炒饭”,收获劳动的喜悦。

“打造高质量研学,就是要从课程入手,让研学始终含有教育本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研究员说,“做好研学大文章,关乎高质量发展,关乎未来教育改革成效。校家社要协同发挥研学的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贯穿行走主线,推动研学实践活动更纯粹、更聚焦、更深远。”

“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归来。”结营仪式上,活动组织策划者之一、北京主动人生文化研究院院长程颢感慨万千。在他看来,七天六夜的成长,对孩子来说是难忘的。这七天的故事,会因为分享变成种子,变成力量和向往。(李南丹 报道员:李晖)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